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 学校规划
学校规划

河北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添加时间:2020-07-06 17:43:31   浏览次数:3185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动我校“省部共建”和国内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促进“十二五”时期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遵照《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河北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现状分析

       1.办学规模和空间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河北大学成功跨入国家“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同年,原河北省职工医学院整体并入河北大学,学校办学空间和综合实力得以拓展和提升。五年来,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全日制本专科生由2005年的24551人增加到27045人(不含工商学院,下同);研究生由3500人增加到5029人;每年招收长短期留学生30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达到23000人。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53项,省级奖励184项。在近五年“挑战杯”竞赛中,总成绩稳居河北高校首位、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09年力捧河北省第一座“优胜杯”。在全国和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共获得奖励136项。积极探索国防生教育新模式,形成鲜明的“河北大学国防生”品牌。毕业生广受社会好评,就业率达90%以上,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构建和完善了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多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学位论文。
       2.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探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积极推进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不断完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强省骨干人才”的办学特色。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5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育创新高地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名师11名,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均位居河北省高校前列。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获省级奖12项。
       3.整合学科资源,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以文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五年来,新增本科专业7个,总数达到87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 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分布在哲、经、法、教、文、史、理、工等八大学科门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 个,覆盖了44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由3个增加到19个。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省级重点学科由12个增加到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由5个增加到8个,其中药物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全省四个“河北省省长重点建设实验室”之一。硕士一级学科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数量在河北省各高校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省级重点学科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着力推进学科群建设,组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信息工程学部和生化医学部四个学部,促进了学科资源共享,推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增强了学科特色和办学特色。
       4.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增强。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起较高的研究平台,科研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立项课题数量增幅较大,课题层次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700余项,比“十五”期间的1325项增加50%,总经费达到9000多万元;2009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资助。新增国家级课题84项,省级课题788项。自然科学方面,共鉴定科研成果210项,有16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35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873篇,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261篇,同比增长71%,收录论文总数在全省高校继续位居前列。社会科学方面,出版论著281部,发表论文5544篇,其中一、二类期刊论文500多篇,质量和数量在全省高校继续位居前列。科研成果获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7项,同比增加16项,其中1项合作项目获国家级一等奖,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社会科学方面,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0项,连续两届荣获河北省社会科学特别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共25项,一、二等获奖数量均列全省第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共申请专利54件,授权25件,同比增长20件;200余项成果实现转化,经费达2259万元,为企业增加直接经济效益逾亿元。
       5.培养与引进并重,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共培养博士146人,硕士225人,引进博士、教授137人。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逐年提高,从“十五”末的615人增加到925人;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不断提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位的教师140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759人,已成为师资队伍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缘结构继续趋于优化,专任教师中外校毕业教师与本校毕业教师比为6:4。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本部建成校舍约1万平方米,拆除危旧建筑6栋,改造实验室6个,完成运动场改造1.7万平方米,建成广场、停车场5600余平方米,建成教工住宅35.15万平方米(包括开发住宅小区19.45万平方米)。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专项经费,对文科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气信息综合实验室、工程技术实验室等4个综合基础实验室和光电信息物理与技术、数字传媒实验中心、测控技术与质量工程、药学等7个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进行了重点建设。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数由4600个增加到12000个,教学用计算机由4700台增加至7000台。图书资料信息建设和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图书馆馆藏量由288万册增加到386万册,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7个,图书馆藏书数量居河北省各类图书馆之首。形成典藏较为丰富、手段较为先进的自动化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建成高标准网络运行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在我省高校率先开通IPv6网络实验平台,实现了主要校区之间的万兆互联。成立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博物馆馆藏文物、生物标本的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基本具备向社会开放的条件。
       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十一五”期间,先后与20个国家的74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和保持了友好交流协作关系,比“十五”期间增加两倍。共聘请来自美、日、韩等国的文教专家151名,接待近200个国外学术访问团,接待海外来宾近千人次。自筹资金实施“师资跨国培训计划”,70余人被派往国外著名高校进修。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0%。累计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及公派教师100余名,执教于泰国、印尼、俄罗斯、韩国等国。积极探索并启动2+2、3+1在校生联合培养项目。2009年被批准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先后建成蒙古伊和扎萨克大学汉语教育中心、俄罗斯后贝加尔人文师范大学汉语教育中心,接受各类汉语学生1000余人。2010年成功获批HSK考点,与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合建一所孔子学院,同年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具有接受来华政府奖学金生资格的院校。
       8.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民主管理与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加强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研究,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五年来,按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对医学部机构进行了改革,调整、重组了5个学院,进一步理顺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行了机构改革和干部竞聘上岗,机构职能得到优化,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积极推进绩效工资改革,个人收入与实际绩效挂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有效发挥学术委员会在评奖、评优和学风建设中的职能。积极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关工委、老教授协会等涉老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督导、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后勤社会化工作受到教育部和省政府的表彰。校办产业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完成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成立了河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9.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针对学生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的特点,坚持正面引导与自我教育、环境熏陶与主动渗透、点滴灌输与实践提高相结合,探索出适应当前形势和学生特点的“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在“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全国率先成立关心老一辈工作委员会。《国内动态清样》对这一新模式予以专门报道,教育部和河北省有关领导给予充分肯定;教育部简报以《河北大学探索实施“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河北大学构建关老、爱老新机制,探索“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向全国高校推介我校的成功经验。我校学生多次荣获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全国“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授牌成立“河北大学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较大成绩,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亟待实现零的突破,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数量上仍需进一步增加。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依然艰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师级带头人还紧缺。三是科研综合实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攻关能力较弱,为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还不够大。四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办学经费仍然是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办学条件仍需改善。

(三)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体现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形式和内容也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互招互派留学生、教师交流互访,也包括信息合作、跨国联合办学、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等。这种新情况,一方面,给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不仅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对国内各高等学校形成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已不再只是国内高校的竞争,而且也涉及与国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的冲击和竞争压力对高校的办学体制、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日趋深化,提高教育质量将成为高等学校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总规模现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深化改革、跨越发展”阶段之后,现已迈入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为特征的新阶段。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是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凝炼,也将成为下一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为各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翻两番、三步走”的奋斗目标,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七次全会通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和《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建设,继续抓好“211工程”建设和“省部共建”高校工作。从省级重点学科中遴选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争创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评估办法,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到2020年建成2~3所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此,省内各高校只有抢抓机遇,加快改革、建设与发展,才能在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赢得优势,从而取得更多的支持,推进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4.河北大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作为河北省惟一的“省部共建”重点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区域地位,在推进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充分发挥河北大学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龙头示范高校的作用,为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既是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河北省属高校的情况来看,省属重点骨干大学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竞争突出体现在重点学科、博硕士学位点、重点实验室、质量教育工程项目、重大科研项目、优质师资和生源等方面。为此,加快学校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总体竞争优势,是省内所有高校面临的挑战。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遵循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创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快“省部共建”和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互补的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河北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根据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内涵发展。以学校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3.坚持创新发展。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始终贯彻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又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以创新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
       4.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文理融合渗透、理工医交叉结合、多学科互补相长的办学特色;依托强势特色学科,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方面的特色建设和重点突破。
       5.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依法办学,依照学校章程管理学校;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群众团体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三)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为战略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根本,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完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和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支撑,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加快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步伐,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水平、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四)总体目标

       从2011年起到2015年,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和发展,使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层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和办学条件等方面显著提高,使河北大学成为河北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战略决策和政策咨询的“思想库”,引领全省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阵地,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发挥在河北省高等教育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推进“省部共建”的深入实施,全力争取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到2021年建校百年时,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完全转变,把河北大学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

三、“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人才培养

1.目标任务

       (1)基本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形成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各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到2015年,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保持在28000人左右。其中,普通本科生2250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500人左右,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4;各类成人教育学生20000人左右,继续保持成人教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外国留学生达到600人以上,将学校建设成为河北省留学生教育的中心。
       (2)按照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教育创新和教学质量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我校“质量工程”建设,新建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以上,省级教育创新高地7~8个;新建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12门左右;新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5门;新建国家级教学团队2以上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新增省级教学名师8名以上;新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8个;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以上;立项出版国家或教育部规划教材15部以上。
       (3)按照本科教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各类学生在国际、国内和省内各类竞赛中获奖数达到600项以上,其中一等奖30项以上,继续保持河北高校首位、全国高校前列;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实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达到10篇以上,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达到40篇以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继续保持90%以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主要举措

       (1)积极稳妥地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毕业生就业率为重要依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适当增加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对不适应人才需求趋势的传统专业减少招生或进行改、并、转;本科每年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70个左右,研究生每年招生专业控制在120个以内,使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好地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继续完善学分制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实行弹性学制。探索实施“河北大学本科教育融通制”,凸显“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育人特色。以“三学期制”改革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交叉,使人才培养实现多样化发展。继续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培育优秀教改成果。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协调推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标准,加强对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培育,改善新办专业的基础条件。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新课程的开发机制,增加选修课程的资源总量。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国家、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参照,完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覆盖面和教学质量。积极鼓励、扶持编写特色教材,资助优秀教材出版。强化校内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健全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机制;完善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实践教学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整合优化全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实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突出对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健全实验室开放机制,逐步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利用小学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
       (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等制度的改革,将研究生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项目管理。完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健全导师遴选、考核与淘汰机制,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逐步试行导师对研究生的资助制度,把导师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结合起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构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行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国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积极扩大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完善专业学位教学、实践体系,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增强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创建“特色化培养、区别化管理、多元化评价”的专业学位教育品牌。到2015年,专业学位基本覆盖除军事硕士以外的所有专业学位点。
       (4)积极拓展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继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学校创业学院为基础,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继续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计划,积极扶持大学生课外科研竞赛小组及研究团体;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扶持一批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生文化、科技、艺术、体育团体。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5)继续探索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继续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创造形式多样的新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丰富和发展“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思想引领,成才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创新,探索和完善学生自我管理的机制。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奖、贷、减、免、勤、资、补”的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全“学校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大力拓展就业市场,为学生高比例、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6)推进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稳定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创新学校服务社会的新领域。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在全省率先开办远程继续教育,逐步建立适应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学习型社会建设新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具有我校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

(二)学科建设

1.目标任务

       (1)瞄准国际和国内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我校的学科优势,发展重点学科,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
       “十二五”期间,动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通过评估验收。新增1~2个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培育)学科。建成具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学科3~5个。加强现有4个省级强势特色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增至16个以上。
       (2)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并在学科门类拓展上有重要突破。
       “十二五”期间,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10个以上,二级学科博士点增加50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点增加到20个以上,二级学科硕士点增加60个以上,专业硕士学位点增加5个以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加2个以上。统筹规划,倾斜政策,重点支持,使三分之一的学院成为研究教学型的学院。

2.主要举措

       (1)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强化学科优势和特色,打造若干龙头学科。认真贯彻实施河北省重点学科建设对标升级行动计划,通过对强势特色学科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谋求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充分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强学科整合,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逐渐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多学科互补相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抓好新增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优化学位点的结构和布局。按照国家和河北省的统一部署,充分挖掘已有学科资源,统筹规划,高质量完成每个批次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工作。
       (2)构建若干学科群,促进学科的互补相长。以省级重点学科为支柱,加强学科群建设。以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工程和生化医学四个学部为框架搭建跨学科发展平台。结合国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文史哲基础学科振兴计划”,依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平台,构建文史哲基础学科群。以世界经济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核心,加强经济管理学科群的建设。依托化学和生物学等优势学科,构建理科学科群。以现有的学位授权点和本科专业为基础,加强相关工科类学科的建设,扩大工科类学科的规模。统筹医学学科资源,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推进特色优势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发挥多学科优势,谋划应用型学科的生长与发展,支持新建学科的快速发展。在巩固和发展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管理、法学、新闻、艺术类等应用型学科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统筹规划文史哲基础学科学术资源,有计划地组织部分人员转向应用型文科领域,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取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注重理工医类应用型学科的发展,为河北省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电子信息和海洋领域以及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成效。
       (4)创新学科管理模式,保障学科建设高效运行。在建立校、院、学科组三级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继续实施“立项—建设—中期评估—终期验收”的学科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学科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和权利,调动和发挥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学科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

(三)科学研究

1.目标任务

       (1)通过科研创新,创造一流成果,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十二五”期间,争取实现主持承担国家“973”、“863”等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突破,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突破。承担国家级项目数达到15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1000项以上。获得省部级奖励120项以上,其中一、二等奖50项以上,实现国家级科研奖励的新突破。出版著作350部以上;三大检索收录论文达到2000篇以上,JCR分区中一、二区论文力争达到5%,科研经费总量达到2亿元以上。
       (2)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加强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十二五”期间,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行列,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实现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的突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增至2~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增至2~3个。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3~4个;新增授权专利40项以上。

2.主要举措

       (1)改革科研管理体制,调整科研激励政策。学校、学院、学科分层次制定中长期科研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院级科研管理和组织职能。根据规划和计划,凝炼科研方向,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证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开展。鼓励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科学研究。有选择地确认或建立若干独立的科研机构,特别是应用型研究机构;设立专职或兼职科研编制,对科研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激发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组织活力。健全科研考评和奖惩机制,完善现行的科研津贴分配政策。支持所挂靠的各级各类学会、研究会的工作,发挥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创新体系、创新组织模式建设,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发挥已有研究所(中心)所积淀的优势,巩固所形成的鲜明特色和领先地位,争取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中心。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鼓励多学科联合申报国家或省部级重大课题;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3)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努力提高学校的基础研究水平,为河北省建设“文化强省”服务。认真贯彻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现有的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依托,重点加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史、中国哲学、世界经济、新闻传播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燕赵文化、民间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启动实施“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培育省级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基地。
       (4)在自然科学方面,重点发展与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点领域相关的电信息材料物理、生化药物、中医药研发、生物技术、高分子材料、动物系统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基因资源产业化、计算机控制与应用技术、建筑工程学等科学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加大投入,支持在相关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对学科建设的贡献。鼓励与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力争横向科研课题的立项、经费、成果转化、效益等方面的新突破。
       (5)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围绕河北省“首都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战略的实施,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跨学科组建“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河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完善关于科研服务社会的政策,建设直接为企业服务的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做好专利申报工作。启动“一县一项目工程”,争取每年与2~3个省内市县签订合作协议,推出一批有特色的实质性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与保定天威集团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继续做好与石药集团、维生药业、石家庄东方制药等骨干企业在药物合成、中药现代化、生物制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保定市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规范校办产业发展,支持动漫基地的建设,把动漫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师资队伍

1.目标任务

       (1)以专任教师为主,稳定师资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致力于培养省内外、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者。教师、教辅、思政、管理服务等各支队伍协调发展,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5年,专任教师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力争达到55%左右,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比例达到2.5:3:3.5:1左右;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90%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在校外取得学历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左右。有序地调整和改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比例,为强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高教辅、思政、管理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40%以上。
       (2)按照人才队伍高层次化的要求,大力加强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增引进或“软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新增“国家教学名师”1~2人。增加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社科优秀专家、省级教学名师60名左右;引进或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50人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200人左右。
       (3)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促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到2015年,形成3~5个有影响的科研创新团队,其中1~2个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形成8~10个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其中3~5个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主要举措

       (1)继续实施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学术领军型人才。从有利于实现学校发展整体目标,有利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有利于学科建设出发,科学合理制定各学科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启动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全力支持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完善、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学科带头人岗位制度。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继续实施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优秀人才;继续做好两院院士的“软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生活待遇和科研启动经费。注重智力引进,聘请海内外高水平名师、专家来校进行短期讲学、研究及进行学术交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国际交流,到2015年再分批选派150名教师赴国外大学进修学习,使教师中具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高和评价工作,结合不同类别、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和选用制度,进一步明确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提拔选用优秀人才的制度。
       (2)加快培育壮大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实施人才建设规划,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统筹和优化学校人才资源配置,将人才队伍与科研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搭建一批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团队,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制定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与引进计划,每年新进教师中海外留学人员和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以上。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优秀教师在职培养的力度,每年选派30名以上优秀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
       (3)制定实施学术创新与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明确扶持政策、建设机制及任务措施。积极鼓励教师自由组合,以一位或数位教授为核心组建学术创新团队或教学团队,使多数教授都有自己的团队,并以团队为平台争取高水平科研项目或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在立项申报、严格评审的基础上,每年评选若干学术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予以扶持建设。积极引入人才竞争机制,采用公开申报、公平竞争、择优选用的方式确定学科建设、教学、科研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及团队,形成有利于人才安心工作,促进发挥才干,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与环境。
       (4)加强思政工作队伍、教辅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实施思政工作队伍的培训制度,支持思政工作人员在职攻读学位,建立一支学历结构合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工作队伍。制定实施实验技术人员及其他教辅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探索实行灵活务实的用人模式,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强、结构合理、适应需要的教辅工作队伍。制定实施对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制度与计划,采取选派挂职、派出培训及校内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建立一支精干高效、服务意识强、勇于开拓创新的复合型管理队伍。
       (5)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育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形成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探索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责任感,提倡合作精神,营造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五)国际交流

1.目标任务

       大力推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教育合作的领域,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办学新格局,学校国际化程度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到2015年,留学生教育规模达到600人以上,提高留学生的培养层次。来校访学、交流的外籍专家每年递增10%以上,每年在校任教的外国专家达到40~50名。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120所国(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开展前沿性科研项目2~3项。新建1~2所孔子学院,申请与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个,建立海外汉语专业教学中心1~2个。

2.主要举措

       (1)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专家组织的联系,积极争取联合举办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国(境)外合作研究,建立与国际学术机构和知名学者的长期交流合作关系。搭建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积极培育优势学科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设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基金和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专项基金,鼓励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展高水平合作。着力发展与欧美、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交流。
       (2)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大幅度增加留学生数量。增加非学历教育留学生人数,努力扩大留学生学历教育规模。拓宽留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从现今的中文、历史专业,逐步扩展到哲学、教育、法律、经济、管理、新闻、建筑、化学、生物、药学、中医、计算机、艺术等专业。加强与港、澳、台高校的学术交流,探索实质性合作的途径。申请举办中外合作联合办学项目,探索建立海外分校。
       (3)加强国际汉语教育和汉语推广工作。认真办好孔子学院,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能力。开辟招生新渠道,开发与建设汉语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远程教育体系,与海外大学联合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积极筹建华文教育基地。建立海外汉语教育中心1~2个。

(六)校园建设

1.目标任务

       (1)继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
       “十二五”期间,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教学科研用房6万平方米。对校园路网、管网,电缆入地、天然气管道等进行修整和改造,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亿元。建成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80个。
       (2)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需求,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进行高层次社会服务提供可靠保障。
“十二五”期间,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目标,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加强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网络课堂和多媒体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全覆盖。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抓好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增加馆藏图书数量,提高电子图书的馆藏比例。建立数字化节能管理平台,推进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提升校园网服务平台等级,扩大校园网的覆盖面,积极推进无线局域网建设。统筹教学、科研、办公、后勤等信息化平台,建立全校性的综合性管理信息共享平台,精心打造“数字河大”。
       (3)大力发展校园先进文化,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凝炼大学精神,树立优良风尚,构建和谐校园。
“十二五”期间,基本构建校园文化的理论支持体系和实践推进机制。凝炼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理念,初步构建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实物载体体系。营造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若干具有社会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2.主要举措

       (1)制定实施校园建设规划,推进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洁净绿色、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生态校园。全面推进校园美化、绿化和人文化的系统建设工程,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布局更加合理、教学生活设施更加完善、更具人文气息和文化品质,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2)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及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化校园。制定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统一指导,加大投入,统筹推进。加强数字化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上教学平台、科研信息系统和管理服务等应用系统。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抓好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建设先进、实用、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博物馆建设,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建立水、电、暖及房产管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创建全校性的数字化节能管理平台。
       (3)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制定实施教学实验室建设计划,加大建设力度,改善教学实验条件。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清理并重组各类教学实验室。按照国家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重点将物理、化学、生物、电子、质检及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设备先进、管理完善的共享型实验教学平台;抓好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改善医学类专业的实验条件。根据重点学科建设及重大科研创新的需要,建设一批有利于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的资源共享平台和重点实验基地。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制定实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支持鼓励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实现每个学院都有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4)制定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秉承“实事求是、笃学诚行”的校训传统,挖掘学校办学历史积淀的精神品质,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以科技、文化、体育和心理教育为内容,以专业、社团、技能比赛为载体,以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形式,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校园文化精品,鼓励和支持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选择高品位、有特色、基础好的项目进行精心打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以先进校园文化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认真抓好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建设,整体地、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逐步构建类型完整、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体系。
       (5)加强优良校风建设。秉承“博学、求真、惟恒、创新”的校风精神,创建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制定实施机关工作作风建设方案,努力形成服务奉献、周密细致、勤政廉政的机关作风,并以机关作风建设带动教风、学风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浓厚、崇尚创新和实践的优良学术环境,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思想、道德品质和教风上为人师表。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制定实施优良学风创建方案,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整肃考风考纪,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七)制度建设

1.目标任务

       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为目标,以理顺管理关系、规范各级各类管理权力运行为根本,以增强二级单位活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为关键,以优化组织机构设置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载体,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更趋成熟与完善,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统一,各级权力科学运行与有效约束,充分贯彻依法治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等原则的管理体制。

2.主要举措

       (1)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学校及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权限及其运行、约束机制,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形成科学规范、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明确两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学院在人才培养和人事与财务方面的自主权,提高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发挥学院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设。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建立校务委员会和院务委员会工作制度,提高学校和学院关于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完善学院党政联系会制度。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3)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借鉴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制定学校章程,严格依照章程办学。围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要求,修订、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规范政策制定程序,大力推进规范化管理。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倡导依法行事,按章办事。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工作的监督落实。
       (4)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强化广大师生员工对选人、用人的推荐权、评议权和监督权,以及对学校重要工作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职代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扩大教代会对学校工作的审议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建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吸纳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和管理。完善信访制度,坚持校长接待日制度。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职工、各民主党派、共青团、工会组织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5)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
环境。逐步转变学校的行政职能,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威,加强教授治学、教师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健全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以岗位聘任管理为核心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适时推行岗位合同管理,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队伍主体稳定、内部公平竞争、有效激励的人事管理机制。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公平公正的聘任体系,促进各学院、各部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做好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建立合理的分配和激励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7)改革办学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制度,提高使用效益。按照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管理权相分离原则,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制度。建立资源合理有偿使用制度,实现办学资源充分共享,提高使用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加强附属医院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8)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件和纠纷。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四、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的保障措施

(一)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中。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克服不利于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以发展凝聚人心,把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上来,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人人为发展做贡献的浓厚氛围。
       2.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学校内设机构。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的配套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和交流任职力度,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队伍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做好纪律检查工作和监察审计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加大教育、预防、监督、惩治等工作力度,创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二)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进一步确立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形成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在国家政策的范围内,努力提高绩效工资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在工资、职务(职称)及奖励政策方面向教师倾斜,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安心从教、施展才能创造优良环境。
       2.维护教职工权益。贯彻落实《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切实保障和维护教职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权利,保障教职工的收益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全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推进“职工之家”建设,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稳定、温馨的大家庭,形成爱岗敬业、爱校建校的浓厚氛围。
       3.关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继续做好关心老一辈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为离退休人员提供更多的生活服务,发挥离退休人员关心、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增加经费投入,提高财务保障能力

       1.努力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借助“省部共建”平台和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中央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中央财政性投入;争取更多的省政府专项投入,争取省政府对我校更多的贷款化债资金支持。不断提高自筹经费的能力,通过申报承担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项目,积极开展科技开发,争取更多的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加快学研产合作步伐,主动争取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争取利用社会资金、海外资金,吸引海内外校友和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助学。
       2.加强经费管理,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法规和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防范财务风险。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用于教学科研的经费比例。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四)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1.成立学校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一领导、组织推进和研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作。
       2.建立规划实施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将规划的实施责任层层分解,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单位和个人,落实到年度计划及日常工作中。
       3.建立规划实施的督办检查制度。成立学校规划实施督办组,由党办、校办、发展规划办、监察处等部门组成,负责对规划实施责任单位进行跟踪检查和督促。
       4.建立规划实施的奖惩制度。把各单位“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各部门、单位领导年终考核、届中考核和届满任职的重要依据。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建立评价标准,对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鼓励,对完成不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或惩戒。
河北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校,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河北省高等院校中具有“龙头”和示范作用。“十二五”时期是河北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十二五”规划奋斗目标是学校未来五年的重要任务,全体师生员工对此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继往开来,乘势而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